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有一把精心保养的法式长剑,这位青年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击剑界崭露头角的中国选手费若秋——一个在剑道上锋芒毕露,却在象牙塔内潜心求学的特殊存在。

从巴黎到纽约:跨越大洋的学术与体育之旅

费若秋的旅程始于法国巴黎,作为一名职业击剑运动员,他曾在欧洲多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,被誉为“旅法剑客”,2023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暂时放下职业运动员身份,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急流勇退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但我认为这不是退出,而是拓展,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,更是如何思考,我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法律,能够更好地理解规则与公平的本质——这既适用于赛场,也适用于生活。”

哥大求学:在学术与训练间寻找平衡

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,先是两小时的身体训练和剑术练习,然后是紧凑的法学课程,下午是图书馆自习时间,晚上则常常参与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指导工作,他笑着说:“时间管理是我在哥大学会的最重要技能之一。”

哥大法学院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评价道:“费若秋展现出了非凡的专注力和分析能力,他将运动员的纪律性带入了学术研究,他的论文《国际体育仲裁中的程序正义》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

从法国到美国,从职业运动员到全职学生,费若秋经历了多重转变。“在法国,我被称为中国剑客;在美国,我成了那个会击剑的亚洲学生;而在中国,我又成了留学海外的运动员,这些标签都不全面,但我正在学习如何将这些身份融合。”

他特别提到语言挑战:“在击剑比赛中,术语是通用的,但法律学习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,尤其是英语法律术语,起初确实困难重重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击剑与法学的奇妙共鸣

费若秋发现了击剑与法学之间的深刻联系:“击剑是在规则范围内寻找最优解,法律亦然,两者都需要策略、预见性和快速决策能力,在剑道上,你要在瞬间判断对手的意图;在案例分析中,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。”

他计划将体育与法律结合,未来专注于体育法领域:“我希望能够帮助完善体育仲裁机制,保护运动员权益,特别是在国际赛事中确保公平竞争。”

校园生活与社会责任

除了学习和训练,费若秋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,他组织了“击剑体验工作坊”,向哥大学生推广这项运动,特别鼓励女性和少数族裔参与。

“击剑常被视为精英运动,我希望打破这种观念,它本质上是关于尊重、纪律和智慧的运动,应该对所有人开放。”

未来规划:重返赛场还是专注法律?

面对未来,费若秋保持开放态度:“我不认为必须在击剑和法律之间二选一,也许我会重返赛场,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体育法律师,或者找到将两者结合的新途径,哥大的学习让我明白,人生不必局限于单一轨道。”

他最后分享了一个小故事:“有一次我在练习中连续失败,我的法国教练告诉我:‘剑道就像生活,有时需要进攻,有时需要防守,但永远不能停止思考。’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的学术之旅。”

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继续着他的双轨人生:一手执剑,一手持书,他的故事超越了体育与学术的界限,展现出现代年轻人对多元发展的追求与探索,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,费若秋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新一代运动员的独特叙事。

标签:

返回顶部